《死牛詩》原文 揭秘曹丕讓曹植寫《死牛詩》的故事
《死牛詩》原文 揭秘曹丕讓曹植寫《死牛詩》的故事
說到《死牛詩》其實(shí)大家也應(yīng)該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這個(gè)好像在民間還是非常受大家歡迎的,但是在正史上好像是沒有的,所以爭議很大,最近不少的網(wǎng)友也問了,這個(gè)《死牛詩》真是曹丕要曹植寫的?而且詩中不能帶“死”和“牛”兩個(gè)字嗎?下面我們就著這個(gè)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具體是怎么回事吧!
說到曹丕和曹植哥倆,99%的人會(huì)想到著名的《七步詩》,然后腦海中浮現(xiàn)曹丕嫉賢妒能,陰險(xiǎn)刻薄的樣子,以及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的氣質(zhì),同為兄弟,差距咋這么大呢?
話說曹丕繼承了曹操的位子,后來稱帝建魏。曹氏三父子都是當(dāng)世大文豪,“建安文學(xué)”的代表人物,但論才華橫溢,才思敏捷,曹植遠(yuǎn)勝過乃兄曹丕,因此深受曹操喜歡,曹丕雖然稱帝了,仍十分嫉恨曹植,害怕曹植搶奪自己的位子,便處處刁難曹植。
有一次曹丕在大殿上公然逼著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完成一首詩,還要保障質(zhì)量,不然就要?dú)⒌舨苤玻Y(jié)果曹植不愧才高八斗,果然七步成詩,便是著名的《七步詩》,此詩感情真摯,暗諷曹丕不顧兄弟之情,曹丕聽后十分慚愧,便放棄了殺掉曹植的想法。
上述《七步詩》的故事見于《世說新語·文學(xué)》: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至于廣為流傳的五言絕句《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實(shí)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把《七步詩》改造后的作品。
其實(shí),除了《七步詩》是曹丕給曹植出的難題外,歷史上還有一個(gè)《死牛詩》的故事,也是曹丕給曹植出的難題,難度比《七步詩》還要大。
話說曹丕有一次和曹植乘馬車出游,碰見兩頭牛打仗,一頭牛掉到井里死了。
曹丕眼珠子一轉(zhuǎn),又出了壞點(diǎn)子。
曹丕正式下詔讓曹植以“死牛”為題賦詩,描述兩牛相斗、一牛掉井而死的經(jīng)過,但詩里不能出現(xiàn)“牛、井、斗、死“這幾個(gè)字,且必須在馬行百步之內(nèi)完成40字,否則斬首。
如此限制,如此難度,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要曹植的命。
但曹植覺得so easy,他甚至嫌馬走得不夠快,甩了兩鞭子讓馬跑起來之后,曹植不假思索,立刻揮筆賦詩: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寫完,收工,還不到一百步,曹丕傻眼了。
這個(gè)故事出自《太平廣記》,《太平廣記》是宋太宗組織編寫的一部大型類書,記載了大量漢代至宋初的傳奇小說、軼事趣聞、鬼怪故事、仙道異錄等,故事原文如下: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游,逢見兩牛在墻間斗,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賦成,步猶未竟。
不得不說,曹植的《死牛詩》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才高八斗、思維敏捷、應(yīng)變急智,雖說藝術(shù)水平和流行程度不如《七步詩》,但創(chuàng)作難度明顯更勝一籌。
不過故事還沒完,《太平廣記》說曹植完成《死牛詩》后,一看步數(shù)還不到,又作了一首自我憐憫的三十字詩,也就是《七步詩》,但內(nèi)容和《世說新語》記載略有不同: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按照《太平廣記》的說法,曹植在駿馬奔跑一百步之內(nèi),連續(xù)做了《死牛詩》、《七步詩》兩首難度極大的詩,自始至終,自信滿滿,真令人嘆為觀止,嘆為觀止!
不過,《七步詩》和《死牛詩》的真?zhèn)我恢贝嬖诤艽鬆幾h。
曹丕的政治智商不在曹操之下,他是一個(gè)成熟的政治家,如果真想除掉曹植,他完全可以找出一百個(gè)絕不重復(fù)、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意圖不軌”之類的借口根本不用什么證據(jù),就可以滅掉對(duì)方,何必用這種簡單粗暴又天真兒戲的惡作劇整人,顯得自己心胸特別狹窄?
最重要的是,曹丕死于226年6月,曹植死于232年,曹植比曹丕晚去世6年。如果曹丕下定決心要整死曹植,他為何放過曹植一馬,難道就因?yàn)橐皇自妴?
作者認(rèn)為,如果《七步詩》和《死牛詩》都是曹植的作品,《七步詩》很可能是曹植看到煮豆燃的情形,有感而發(fā)隨性創(chuàng)作的;《死牛詩》則有可能是曹植自我增加創(chuàng)作難度,業(yè)余時(shí)間“玩票”的作品,這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應(yīng)該是后人為了突出曹植才華,讓曹丕充當(dāng)背景帝而虛構(gòu)出來的故事。
參考資料:《世說新語·文學(xué)》、《太平廣記·俊辯》、《三國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