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頂尖大學競爭的平凡女生-精英譚
Amy是我多年前在洛杉磯面試過的一個女孩,當時她正申請就讀麻省理工學院。看過她的成績單,我并沒有發現她的優勢所在。她的成績的確都在平均水平以上,她的SAT成績也很好,這證明她有能力應付麻省理工學院的學業,但成績比她好的大有人在。接下來,我瀏覽了她參加過的活動介紹,而上面只有一項活動而已。她沒有多少社交生活,因為她的朋友圈子除了科學狂,就是和她一起在當地青年會工作的志愿者。在我準備進入下一個環節之前,我問她閑暇時間喜歡做些什么。她告訴我,她喜歡看“探索頻道”,尤其是關于醫療技術突破方面的內容。
當我就她的申請表上的這個只有一行的項目深入問詢時,她一股腦地把自己的經歷全說了出來。原來,她的小弟弟很早就被診斷患有自閉癥,從父母的行動中,她學會了幫忙照料弟弟,并和父母一起成了自閉癥的行家。Amy有一個目標,就是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自閉癥的治療方法。雖然年紀輕輕,她卻擁有出色的關于自閉癥的知識主體架構,這些知識積累來源于她對這一疾病的科學調研,她在當地青年會為大量自閉癥病人服務,還有她的親身體會——這種疾病如何影響病人(她的弟弟)及其照看者的日常生活。
在這個面試的季節,我面試了很多出色的人,他們或者寫出了復雜的計算機程序或游戲,或者在各種學術比賽中獲獎。然而,我驚奇地發現,Amy已經獲得了美國所有頂尖大學提供的獎學金。為了爭取她,在頂尖大學之間居然出現了競爭。最后,麻省理工學院輸給了斯坦福大學。
“平衡”是一個在各個領域都被頻繁提到的詞。我經常面試一些優秀的學生,他們總是帶著一張填得滿滿的單子,上面寫滿了他們參與的各種課外活動:運動、音樂、公益服務、學術活動。看起來,他們的發展是平衡的,但我卻看不到那個真實的人。在“真實”這點上,Amy卻是清晰的,我可以用一個詞概括Amy:治療自閉癥。在約翰•奧特伯格的《你一直想要的生活》中有這樣一段話:
“人們尋求平衡,事實上卻沒有意識到:生活被賦予了某種超過我們自身的東西,它忽略自我犧牲和自我否定,而是讓我們瘋狂、大膽、冒險,不惜一切地投身于一個更偉大的事業。”
在我超過15年的面試經驗中,我看到這一點得到反復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