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術:周秦漢唐的經世之道
【5361】治術:周秦漢唐的經世之道
(張國剛著,北京:中華書局,42.6萬字,2020年8月第1版,66元)
△16章:戰國治術;秦趙之爭;大秦帝國;漢家天下;東漢變局;三國成??;晉朝風云;南朝劉宋;南梁武帝;北魏風云;對峙梟雄;隋楊成敗;大唐雄風;中唐改革;長安日落;五代流光。
〇儒法并用,子思論政,威王治國,千古高手,衛君手段,申商之術。
〇胡服騎射,沙丘之亂,外交角力,長平之戰,紙上談兵,名將之亡。
〇南取巴蜀,遠交近攻,破壞人才,千古一帝,趙高亡秦。
〇漢王建國,蕭規曹隨,獨尊儒術,漢武大帝,霍光輔政,七國之亂。
〇劉秀打黑,太后臨朝,士風矯激,靈帝托孤,董卓進京。
〇袁紹興衰,曹操用才,劉備智慧,諸葛治蜀,孫權謀略。
〇司馬家族,短命西晉,虛談廢務,門閥政治,淝水之戰。
〇劉裕起家,善用人才,氣量偏狹,家教無方。
〇蕭齊蕭梁,文教治國,癡迷佛教,親厚宗教,拒諫飾非,多面人生。
〇臨朝改革,孝文遷都,魏室衰敗,再造王室,爾未功過。
〇高歡崛起,東魏稱雄,西魏軍政,宇文家族。
〇隋文統一,開皇之治,煬帝初政,飾非拒諫,末路悲歌。
〇征戰開國,貞觀之治,則天時代,玄宗初政,盛世危機。
〇安史之亂,中唐時局,整頓削藩,涇原兵變,永貞革新,元和中興。
〇河朔再叛,敬宗之死,甘露之變,會昌之政,末日挽歌。
〇朱溫后梁,克用遺志,伶人天子,燕云割讓,黃袍加身,南唐風云。
〇人君的差別更取決于其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差異。
〇治國行政,輕重緩急,關鍵在一個“時”字。
〇一個道理、一個方案沒有什么對不對的,關鍵是看在什么時候、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〇不僅有自知之明,而且有知人之智。
〇霍光去世后僅僅兩年,霍氏家族就滿門抄斬。
〇任何正確的制度、理論,只有與一定的歷史時空條件結合起來,才有意義。
〇“清議”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又激濁揚清之效,另一方面也有不切實際之弊。
〇求名過了頭,名不副實;謙虛過了頭,弄得不真實,就是矯激。
〇領導者擁有了強大的實力,但沒有駕馭這一實力的能力也是徒勞的。
〇諸葛亮之品質:忠誠、勤勉、公平、廉潔、有擔當、有理想。
〇立足于現實政情出策,才是治國理政的基本道理。
〇制度本身無好壞,關鍵要看具體的歷史條件。再好的制度,關鍵還要看是在什么人掌控之下。
〇“言不及于禮義,識不達于今古”,一定不能接好班。
〇改革總是政治和經濟利益的一次重新調整和分配。
〇楊堅得國,是時勢、機遇與人事等諸多因素的結果。時勢造英雄。“時”就是時代,“勢”就是勢位。
〇民族融合和南北統一是時代的大趨勢。
〇隋煬帝雄心雖大,但能力跟不上。
〇謙卑不僅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應有的工作態度,為人處事的領導方式。
〇硬實力就是軍事實力和財政實力,軟實力來自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并且得到認可。
〇天下人都不敢說話了,這就不能夠廣納善言了。
〇改革班子不堅強,改革一把手地位不鞏固,改革的策略失當,改革的用人失當,改革不能持續進行,改革目標偏重人事權力而不是制度創新,是改革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〇政治家面對嚴酷現實,低頭或者揚頭,都是隨時應變的把戲。
〇所有這些興衰亂離,都有一個規律:開創者都是一世英雄,后繼者大多難以把家業傳承下去。
〇《資治通鑒》專注于記錄戰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間的國家興衰、執政得失,是我們學習歷史上國家治理經驗的重要資料。
(2021年2月17日夜10:20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