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華民族(修訂第二版)
【3006】論中華民族(修訂第二版)
(高凱軍著,文物出版社,30萬字,2012年2月第2版,60元)
△本書從地域特點和長城的興廢看中華民族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共分九個部分:①導言:地域特點與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趨勢;②影響華夏族起源、形成和發展的幾個重要因素;③從秦、漢的統一和政策、措施看華夏族向漢族的發展;④中華各族互補依存關系形成的自然條件和主要表現形式;⑤先秦兩漢時期華夏——漢族的心理和實體防線;⑥長城的廢棄與早期中華民族的形成;⑦契丹、女真、蒙古的入主中原和中華民族的發展;⑧長城的突破與外國列強的入侵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⑨結論: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未來。
○秦朝的統一,實現并證實了大一統觀念的正確性。因為統一以后,對內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割據、戰亂的局面,使人民得以安定地生產和生活;對外,得以集中全國之力共同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修筑了萬里長城,有效地保護了華夏農耕文明,為華夏族向漢族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直至今日,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仍然是中華民族共同維護的至高無上的原則。
○云貴高原地貌崎嶇,交通不便,民族構成也因而更加復雜,不易受外界影響,但在漢武帝開通西南夷以來,在兩漢王朝統治下的郡縣政區、人口和族群結構、經濟形態和文化習俗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秦朝在統一文字的同時,也曾試圖以“焚書坑儒”的殘暴方式來統一思想,建立“以吏為師”的官僚文化。
○西南少數民族構成比較復雜,性格上傾向于靜;而北方少數民族由于居地如東北平原、蒙新高原比較廣闊和相對平坦,便于各部落的交流與融合,所以民族構成比較簡單,加上漁獵采集和游牧經濟的流動性,使他們的民族性格傾向于動。
○人作為一種高級的恒溫生命體,尋求適宜的氣候環境是人類的本能。對于抵御氣候能力差的古人來說,過冷和過熱都可能引發人類的遷徙。近五千年來從濕熱走向干冷的氣候波動導致北方少數民族由北而南的回遷是合乎自然規律的。四個寒冷期。
○隋煬帝楊廣和唐高祖李淵都是漢族與鮮卑族的混血兒。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也是漢化了的鮮卑人。
○漢族和少數民族歷經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時期正式形成了早期的中華民族,盡管那時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概念,但“中華”一詞所指已經涵蓋了現代民族概念所具有的如經濟生活方式、語言、文化和主、客觀方面的民族認同等基本要素。
○先進影響落后,多數影響少數,也就是“先名效應”的作用。
○中華民族的發展經歷了華夏——漢族——中華——中華民族的幾個重要階段。
從先秦時期的華夏到秦漢時期的漢族,再到唐代的中華,最后歷經五代遼金元清和近代,發展壯大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
(2017年2月22日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