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間宏作品分析
【介紹】:
日本戰后派文學*代表作家。生于日本神戶。幼年曾受佛教思想影響。青年時期,在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波德萊爾*、馬拉美*、瓦雷里*、蘭波*等人影響下,開始寫詩和評論。后來接受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在藝術表現上,他兼收了薩特*的存在主義*、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主義、詹姆斯·喬伊斯*和馬塞爾·普魯斯特*的意識流*等現代派表現手法,形成自己獨特的文藝理論思想,創造出“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表現人”“小說世界與宇宙相等”的“全體小說”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野間宏親身參加學生運動,后被征召入伍。在軍隊中,遍嘗了軍營、戰場、野戰醫院、軍事法庭、監獄等處的非人生活。戰爭結束后,發表日本文學史上劃時期的作品《陰暗的圖畫》*(1946),確立了其戰后派代表作家的地位。其后連續發表幾部中短篇小說:《兩個肉體》(1946)、《臉上的紅月亮》(1947)、《崩潰感覺》(1948)等,從意識、潛意識深層,揭示人類的內在真實,從戰爭這一特殊社會歷史現實中,揭示出人類異化的危機,探索擺脫人類苦難的途徑。作品中流露出的虛無主義思想意識中,雜揉著佛教的“空無”思想,體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追求。之后發表了三部長篇:《真空地帶》*(1952)、以資本主義股票市場為舞臺的《骰子的天空》(1958-1959)、自傳體小說《我的塔要立在那里》(1960-1961)。70年代,完成了花費二十三年時間寫成的、長達八千頁的巨著《青年之環》(1971)。小說充分體現了作者“全體小說理論,描寫人的精神、肉體活動,展現出社會生活的表層和底層、激烈動蕩的歷史現實和宏闊無際的宇宙時空。1973年在亞非作家會議上,《青年之環》獲蓮花獎。野間宏還發表過許多關于藝術方法、文藝理論方面的論文,論證人生、社會、宇宙等方面的隨筆。他的作品,以日本人的性、家庭、宗教、部落解放運動等為題材,通過多層次的立體描寫和復雜結構,從不同側面,揭示社會異化的本質和人的本質,從更高層次上表現了對人生和社會的獨特理解。60年代以后,野間宏面對現代社會中工業文明發展所帶來的重重矛盾,追求“佛教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希冀實現“人性”的復歸。
野間宏的文學,超越了日本傳統小說的狹小框范和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的單純社會性,也超越了西方現代派自我封閉的圖圄,將社會現實性與現代主義的現代性溶為一體,受到國際上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