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戰(zhàn)國策·魏王以不悖者為悖(魏策一)》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戰(zhàn)國策·魏王以不悖者為悖(魏策一)》原文鑒賞
魏公叔痤病①,惠王往問之②,曰:“公叔病,即不可諱③,將奈社稷何④?”公叔痤對(duì)曰:“痤有御庶子公孫鞅⑤,愿王以國事聽之也⑥;為弗能聽,勿使出竟⑦。”王弗應(yīng),出而謂左右曰:“豈不悲哉!以公叔之賢,而謂寡人必以國事聽鞅,不亦悖乎⑧!”公叔痤死,公孫鞅聞之,已葬⑨,西之秦⑩,孝公受而用之(11)。秦果日以強(qiáng),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12),固以不悖者為悖(13)。
【注釋】 ①公叔痤(cuo):魏將。 ②問:慰問。 ③即:假如。不可諱:指死。 ④社稷:國家。 ⑤御庶子:官名,或作中庶子,家臣一類的人。公孫鞅:即商鞅。 ⑥以:拿、用。聽之:指聽從商鞅。 ⑦竟:通境,國境。 ⑧悖(bei音被):混亂,這里指糊涂不清。 ⑨已葬:指公叔痤已被葬。 ⑩西之秦:指公孫鞅往西到秦國。 (11)孝公:秦孝公。 (12)患:毛病。 (13)固:本來,自然。
【今譯】 魏國的公叔痤病了,魏惠王去慰問他,說:“您現(xiàn)在病了,如果有什么不測(cè),國家將怎么辦呢?”公叔痤說:“我有一個(gè)任中庶子官的家臣叫公孫鞅,希望大王在國家的事務(wù)方面聽他的;如果不能聽,也不能讓他出國境。”惠王沒有回答,走出來后,對(duì)左右的人說:“怎么不可悲呢!象公叔這樣有才干的人,都說要我在國事上聽公孫鞅的,不也是太糊涂了嗎!”公叔痤不久就死了,公孫鞅聽說后,待公叔痤下葬后,他就向西到秦國去了。秦孝公接納并重用了他。秦國果然日以強(qiáng)盛起來,而魏國卻日以衰弱下去。這件事不是公叔痤糊涂,而是惠王自己糊涂。糊涂人的毛病,本來就是把不糊涂的人當(dāng)成糊涂的人啊。
【集評(píng)】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古人非吃自己飯,管別人事,故費(fèi)此等筆墨也;實(shí)為佳時(shí)、妙地、閑身、寬心忽然相遭,油乎自動(dòng);因而借世間雜事,抒滿胸天機(jī)。如此篇,固只為末上悖者‘以不悖者為悖’一句動(dòng)情也。”
清·張星徽《國策評(píng)林》:“連下六個(gè)悖字,雋甚,峭甚。然不用衛(wèi)鞅,未悖也,不用孟子,乃大悖耳。”
【總案】 本篇寫了公叔痤臨死時(shí)對(duì)魏王的囑咐,要他重用公孫鞅。“王弗應(yīng)”,寫出了魏王的態(tài)度,合情合理,因于臨死之人前不便明確拒絕;出而謂左右之語,充滿了感情,但明確地表示了不同意公叔痤的建議。結(jié)果用事實(shí)證明了公叔痤的看法對(duì)。最后的評(píng)語,畫龍點(diǎn)睛,意義深刻,啟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