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苑·君道·楚莊王打獵得三才》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品:《說苑》
簡介
《說苑》,又名《新苑》,劉向著,共二十卷,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逸聞軼事,每類之前列總說,事后加按語。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于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劉向(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漢高祖之弟楚元王的四世孫,西漢時文學家、經學家。他主張“天人感應”學說,與其子劉歆一起,為古代圖書的編目整理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著作有《洪范五行傳論》、《七略別錄》、《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君道·楚莊王打獵得三才
楚莊王好獵,大夫諫曰:“晉楚,敵國也。楚不謀晉,晉必謀楚。今王無乃耽于樂乎①?”王曰:“吾獵將以求士也,其榛藂刺虎豹者②,吾是以知其勇也;其攫犀搏兕者③,吾是以知其勁有力也;罷田而分所得④,吾是以知其仁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⑤,楚國以安。”故曰:茍有志則無非事者,此之謂也。
注釋
①耽:沉溺于,喜歡。 ②藂(cóng):通“叢”。 ③攫(jué):用爪抓取;兕(sì):獨角犀牛。 ④罷:停止;田:同“畋”,打獵。 ⑤因:依靠、憑借。
譯文
楚莊王非常喜歡打獵,有個大夫勸諫他說:“晉楚兩國是敵對之國,若我們楚國不去打晉國主意,則晉國必來打楚國主意。而今王上您太過于安樂了吧?”楚莊王回答道:“我是以打獵而求人才的。若能以榛木來刺殺虎豹的,我知其為勇敢之人;若能以赤手搏犀牛的,我知其為強壯之人;獵罷若能分獵物于人的,我知其為仁者。我即是憑借這種方法而求得了三種人才,如此一來,楚國也就安定了。”俗話說:若立志追求,則莫不達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至公·刖人足樹德
子羔為衛政①,刖人之足②。衛之君臣亂,子羔走郭門③,郭門閉,刖者守門,曰:“于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逾。”曰:“于彼有竇④。”子羔曰:“君子不遂。”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罷⑤。子羔將去,謂刖者曰:“吾不能虧損主之法令,而親刖子之足。吾在難中,此乃子之報怨時也,何故逃我⑥?”刖者曰:“斷足固我罪也,無可奈何。君之治臣也,傾側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獄決罪定,臨當論刑,君愀然不樂⑦,見于顏色⑧,臣又知之。君豈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脫君也。”孔子聞之曰:“善為吏者樹德,不善為吏者樹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謂歟?”
注釋
①子羔:即高柴,春秋時衛人,字子羔,或作子皋,孔子弟子,以仁孝出名。 ②刖(yuè):砍掉腳,古代酷刑之一。 ③走:逃跑;郭:外城。 ④竇(dòu):洞。 ⑤罷:停止。 ⑥逃:使……逃命。 ⑦愀(qiǎo)然:憂愁的樣子。 ⑧見:通“現”,顯現。
譯文
子羔當政于衛國時,曾將一個人處以刖刑,砍斷其腳。后來,衛國君臣內亂,子羔往外城逃走,此時外城門已經關閉,而那個曾被他砍斷腳的人在那里守門。刖者對子羔說:“那邊有個缺口。”子羔說:“有道君子不跳墻而逃跑。”刖者又說:“那邊有個洞。”子羔說:“有道君子不鉆洞而逃跑。”刖者又說:“這邊有個房間。”子羔這才進去。追趕他的人因為沒有看見子羔,也就停止了追趕。子羔將要離開之際對刖者說:“我曾經因為不能破壞君主的法令而親自砍斷了你的腳,如今我處于危難之中,這是你報復我的大好機會,為什么你要助我逃走呢?”刖者說:“斷腳是我罪有應得,沒有辦法的。在處治我時,您曾顛倒審判次序,把我放在后面,想要讓我免于刑罰,我是知道的。當獄吏定了我的罪并要處罰之時,您的臉色變得憂愁無比,我也是知道的。難道是您對我特別好嗎?不是,而是因為你天生仁慈之心,自然而然流露出這樣的感情。這就是我為什么要助你逃跑的原因。”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后說:“善于為官吏的人樹立其恩德,不善于為官吏的人則是樹立仇敵,公正辦事,恐怕就是指子羔所為吧!”
辨物·孔子論死后有知無知
子貢問孔子①:“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②?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
注釋
①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弟子,善于經商。 ②賜:見注①。將:或者。
譯文
子貢問孔子:“人死后究竟有沒有知覺呢?”孔子說:“我若是說人死后有知覺,則恐怕那些孝順的子孫們會由于厚葬久喪妨害他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若是說人死后無知覺,則恐怕那些不孝子孫會不葬死去的親人。賜啊!你想知道人死后有知還是無知,等到你死后便慢慢知道了,那也不算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