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_羞羞答答视频_国产成人网_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69_亚洲啪啪_国产成人网

如瑞法師格言聯(lián)璧集錦50句

網(wǎng)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如瑞法師格言聯(lián)璧集錦50句

如瑞法師禪語50句

一個人只有不斷地更新自己、修正自己,才能激發(fā)自己的活力。

【第1句】:佛法告訴我們必須得好好地活著,必須努力地來做最好的自己!因地努力,果上隨緣,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

【第2句】:佛法給我們的是信心,給我們的是力量,讓我們更好地、清楚地活在這個世間。

【第3句】: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間,我們改變哪個人恐怕都是很難的,更不要說我們?nèi)ジ淖冞@個世界。但是歸回過來我們想想,實際只有改變我們自己是最容易的。怎樣改變自己呢?把自己的心調(diào)試好。

【第4句】:一個人的未來都是自己打主意、打妄想打出來的。打好的妄想引發(fā)好的結果,打壞的妄想引發(fā)壞的結果。

【第5句】:為什么我們要很好地來把握住現(xiàn)在呢?因為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未來還沒有到來,我們只能把握住現(xiàn)在。利用現(xiàn)在可以彌補過去,利用現(xiàn)在可以創(chuàng)造未來。

【第6句】:要想利益眾生,必須要修行好自己。那也就是說,我們發(fā)的心越大,越要從自身開始好好地修。

【第7句】:堅持我們的信仰不變,我們的道心不變,然后去應于紛擾的世界、變化的萬境,這也是很好的一種修行。

【第8句】: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用智慧來克服自我。把所做的事當成一種磨練自己意志力的難得助緣,以一顆歡喜心去面對、接受。

【第9句】:學習戒定慧,先從身口制止不如法的行為、不好的語言,再入到微細的心上的功夫。轉變身口不好的行為、不好的語言,實際也是在間接地訓練我們這顆心。

【第10句】:學佛落實在哪里?就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通過我們的身、通過我們的口、通過我們的心來改變自我。

【第11句】:我們沒辦法制止別人對我們的傷害,但如果我們有了智慧,就可以不接納傷害。

【第12句】:學佛能改變命運。我們積極地創(chuàng)造善緣,就會讓我們從智慧走向智慧,從光明走向光明,從幸福走向幸福。

【第13句】:經(jīng)常罵人的人,憤怒一定是充滿他的內(nèi)心的。所以,當我們對他人說好話的時候,首先喜悅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發(fā)脾氣的時候,首先受到損害的也是我們自己。

【第14句】:懂得了佛法的道理,回歸到自身的當下,就是要學會好好地吃飯、好好地睡覺、好好地工作、好好地去面對一切應該做的事情。

【第15句】:在修學佛法當中,沒有什么我愿意不愿意,只要是為法、護法、住持正法的事,都要以三寶給予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去做。

【第16句】:當一個人放下恩恩怨怨或者種種事事非非的時候,他就會覺得:天底下沒有什么困難、沒有什么人可以妨礙我、打倒我。

【第17句】:一個修行人,他應該是法喜充滿的、一切都能夠化解的,應該是“心底無私天地寬”的。

【第18句】:有些事情既然不得不做,那就把所做的當成一門修行的功課去做。

【第19句】:我們不能活得狹隘自私,而是應當利用佛法來開發(fā)自己的生命,令生命有光有彩、有意義、有價值。

【第20句】:修行說難,一點也不難。對于出家人來說,就看我們能不能生起來對佛菩薩的信心,能不能摸頭自省知道自己是來干什么的。

【第21句】:為別人服務不是一件吃虧的事情,因為我們的福報要從眾生身上獲得。

【第22句】:感恩生活當中的一切,這一切就都變成了快樂的境界。

【第23句】:不管別人怎么樣,也不管外圍有多少人在指責我們,確定了自己所做的菩提事業(yè)是正確的,就應當努力把自己做好。

【第24句】:單單的看破還不算本事,只有看破了以后再拿起來履行責任,這才是本事。

【第25句】:成就一件善的事情需要多緣多力,需要各方面的緣和力量。

【第26句】:當你的內(nèi)心充滿一份光明,你的生活一定充滿一份樂趣,一定會體現(xiàn)出自己的一份價值。

【第27句】:人生完全可以過得輕松自在,完全可以活在妙智慧的清清楚楚明白之中。我們看透了世界,知道世界怎么回事兒,才更需要積極努力地生活。因此,生活就是修行,修行沒有離開生活。認認真真地吃這頓飯,認認真真地做每一件事。

【第28句】:一個人只有內(nèi)在充實才會產(chǎn)生熱量,才會產(chǎn)生熱情,身心才會健康。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他會戰(zhàn)勝自己在生活當中的種種困難。

【第29句】:人生也許會經(jīng)過隧道,但不要被隧道一時的黑暗所挫敗,因為我們總會和光明相遇!

【第30句】:佛法講要發(fā)愿,只要我們有善愿有大愿,遲遲早早都會滿愿。

【第31句】:只有把每個人都看成佛菩薩,才不會失掉尊重別人的心。

【第32句】:除夕的晨鐘暮鼓,距離新年是最近的。熬年熬去最后的一抹黑暗,去除內(nèi)心的煩惱,我們將迎接新年——新的一天的到來,要迎接新年的第一縷曙光……

【第33句】:一個人錯了不怕,但一定要發(fā)露懺悔,勇于改正自己的錯誤,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是非常重要的。善根引發(fā)的力量不可思議,常能反省自我,反省的.力量不可思議。

【第34句】:當我們覺得明白了一點的時候,實際回頭一看,可能已經(jīng)走了大半生,甚至一輩子就要過去了。因此,珍惜年輕的時候,不要去煩惱,沒有時間煩惱。聽聽過來人的,默默地堅持去做應該做的。也許我們渴望人生的輝煌,但輝煌真的是從默默無聞中堅持出來的。

【第35句】:佛法的智慧,落實在我們的當下,就是要和顏悅意地來說每句話,念念住在正念中。

【第36句】:“鐵銹由鐵生,腐蝕鐵自身,自己造惡行,自業(yè)導惡趣”。佛陀說此比喻是為告訴我們銹是長在鐵上的,而鐵銹會腐蝕鐵本身。同樣,自己造惡業(yè),自己還要去受報的。

【第37句】:我們對于佛法的道理學得越深,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當中,心就會變得越來越平靜,凡事我們就會越來越有智慧地去處理。

【第38句】:修學佛法從發(fā)愿開始、從慚愧懺悔開始。有一顆慚愧的心,就能夠激勵自己向上;有一顆懺悔的心,便可以不斷更新自我。

【第39句】: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發(fā)成佛的愿,也愿見到的每個人與我共成佛道。這樣,所做的每件事情都可以作為成佛的資糧。

【第40句】:如果能夠真正懂得因緣所生法,你就會很好地珍惜緣起。而當下的這一念心若充滿智慧,那你就會是一個自在的人。為什么?因為你不會受煩惱的束縛。

【第41句】:做任何事情都把它當成修行。好好地用心才能知道其中的甘苦,才能從做的當中體會到:任何的一件事情,它都離不開我們發(fā)菩提心。

【第42句】:一個人只有不斷地更新自己、修正自己,才能激發(fā)自己的活力。

【第43句】:在修行生活當中,讀誦佛經(jīng)要常自思惟,思惟是為了訓練我們善用其心。我們雖然達不到圣者的思惟、佛陀的思惟,但必須要開始學著思惟,就是要好好地來用這顆心,慢慢地從善用其心當中,來一點一點獲得勝妙功德。

【第44句】:微笑著面對一切,一切都可以成為微笑的境界。

【第45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也許很多我們想要的,都能夠通過積極地尋求來獲得,但過去的時間它不會重來。成辦解脫成佛的資糧,它需要時間。因此,利用好我們的每一時每一刻,不管做什么,都不要讓我們這顆心放逸。

【第46句】:為什么現(xiàn)在總煩惱呢?因為佛法沒有融進生命。如果融進了生命,就能產(chǎn)生支撐的力量。融進一點兒,支撐一點兒。

【第47句】:當用名利去支撐生命的時候,有得就有失,失掉的時候,整個兒生命就垮了。用佛法來滋潤我們的心田,生命才會變得活潑自在!

【第48句】: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理順了,目標確定了,我們才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活在當下,才會真正地得到幸福和自在。

【第49句】:如果能夠真正懂得因緣所生法,就會很好地珍惜緣起。而當下的這一念心若能充滿智慧,你就會是一個自在的人。

【第50句】:修行人就是要把心修得平平的,頹喪不可以,每天激昂也不可以,就是要讓心遠離執(zhí)著。

法師經(jīng)典佛語

世間萬物都是由具體的因素和條件組成,若離開了許多的因素和條件,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存在。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法師的經(jīng)典佛語,歡迎大家閱讀!

達照法師佛語20句

【第1句】:幸福在于心靈的凈化,而人們內(nèi)在的心靈沒有被凈化,是因為人們只注重外在的物質生活水平。

【第2句】:知足常樂、心存感恩,才會產(chǎn)生幸福感,從而讓內(nèi)在心靈得到凈化。

【第3句】: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

【第4句】:真正學習佛法并能夠受用,就一定要看到,佛法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要用來對治我們這顆心的。

【第5句】:世間的無常源于內(nèi)心。

【第6句】:世間的一切一定是無常的,快樂的時光會過去,痛苦的時光也會過去,你只要習慣了就沒有什么了不起。

【第7句】:無論外在的世界賦予你多少壓力,只要認識到它們的真相都是無常的,并以接受無常這樣一種心態(tài),那么就能坦然面對。

【第8句】:在這個世界當中,我們面對的這一切痛苦的遭遇都是正常現(xiàn)象;而且這一切遭遇的來源卻是我們的內(nèi)心。

【第9句】:業(yè)因和業(yè)果的這種關系,實際上是根源于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

【第10句】:西方極樂世界是隨念所成的,沒有一點讓你討厭的地方,但他是一個完全滿足我們內(nèi)心要求的世界。

【第11句】:人們之所以造成內(nèi)心的痛苦,是源于心靈上的不健康。

【第12句】:能使我們的心靈得以凈化的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確定自己想要什么。

【第13句】:心能夠產(chǎn)生業(yè)風,而業(yè)就是風。當我們的心到了,風也就到了。

【第14句】:只要你確信你絕對不會那樣死,確信你絕對不會活著很難受,你就會很安心地活著,這便是信念的力量。

【第15句】:當戰(zhàn)勝了自己內(nèi)心的煩惱時,無論對待哪一位眾生,你都能夠給予他們慈悲和智慧。

【第16句】:佛法中所倡導的所有修行法門都告訴我們要往好的地方想,即心有所想,想有所成。

【第17句】:天臺的止觀是通過讓我們?nèi)ジ惺苄撵`像虛空一樣無所得的空觀,以及像佛菩薩的凈土一樣莊嚴的緣起世界,從而回歸性空不二的中道,圓融自在。

【第18句】:“即心即佛”,無論是妄想的心也好,不妄想的心也好,凡夫起心動念的這顆心就是佛的心,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第19句】:如果你敢于承擔,無論是妄想或不妄想,這顆心一定是跟佛一樣的 。

【第20句】:金剛妙慧眼掃蕩一切妄念執(zhí)情,定將身心世界一眼看透。

昌臻法師佛語20句

【第1句】:所謂佛法本來就是宇宙自然法則,是客觀存在的,決不是佛陀制造出來的。

【第2句】:人生的意義應該就是利人,利人的范圍越大,時間越長,那么你這個人生價值就越大。

【第3句】:所謂菩薩精神,就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

【第4句】:佛陀提出來的四宏誓愿,第一句是目標:眾生無邊誓愿度。為了要度眾生,必須先斷除煩惱。修學法門,圓成佛道,都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而提出的。

【第5句】: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各種因緣合和而生,因緣分散而滅。

【第6句】:我們這個生命也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也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由許多條件相互依存而產(chǎn)生的。

【第7句】:因果網(wǎng)絡是互相依存的,沒有一個絕對的中心,也沒有一個絕對的邊緣,所以世間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靠而生存,沒有單純存在的東西,人也是一樣。

【第8句】:佛教認為“四大”不協(xié)調(diào)就會生病,四大一分散就意味著死亡的到來。.

【第9句】:一個人的命運就是善惡業(yè)報的體現(xiàn),佛教不講“命運”,而強調(diào)因果。

【第10句】:往生的目的是度眾生,成佛的目的也是度眾生。

【第11句】: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成佛,這一點是佛教與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

【第12句】:心像田地,能播種善惡的種子,生長善惡的苗子,最后結成善惡的果實。

【第13句】:心能造作一切業(yè),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諸果報。

【第14句】:一切法門,都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能有成就,凈土法門當然也不例外。要想有成就 ,必須專修,不能雜修。

【第15句】:學修佛法,不同于研究世間學問,而是一經(jīng)通一切經(jīng)通。

【第16句】:我們這一生,真正要想往生,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是一個“專”字,沒得別的'訣竅,就是專。

【第17句】:佛告訴我們的法門,每一個法門都可以使我們到達涅槃彼岸。

【第18句】: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相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第19句】:佛法以人為本位,學佛先學做人。

【第20句】:做人從家庭開始,從起心動念下手,從日常生活做起。

圣凱法師佛語20句

【第1句】:戒是善良的利己又利他的品行,重視有善良的動機以及美好的成果。

【第2句】:有意思、有意圖、有目的之行為是“戒”;通過心所抉擇,合乎戒條之活動是“戒”;以律則規(guī)范,防護不作惡而行善是“戒”;提醒自己,不犯罪過是“戒”。

【第3句】:“業(yè)”是造作、作用的意思,身體與語言文字的行為,是由思心所所引發(fā)的。

【第4句】:生命延續(xù)中積累的經(jīng)驗,將在識田中形成不同業(yè)力,包括善、惡、無記三種。

【第5句】:主宰一切的我見是妄情的計執(zhí),不應以自我為中心,不固執(zhí)己見,要尊重別人,與人和諧相處,也就不會因我見而引起無邊的痛苦了。

【第6句】:無論過去多少惡業(yè),只要我們在現(xiàn)世不斷增長善業(yè),惡消善長,自會感到未來的樂報。

【第7句】:在業(yè)力招感果報中,必須有煩惱的助緣,才能招感生死的果報。

【第8句】:懺悔的作用即是在于改變業(yè)感的因緣,使種子不成熟或得到一種相對性的變化,而達成果報改變的目的。

【第9句】:即使是重大惡業(yè),如有足夠懺悔的時間——壽長,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重業(yè)即輕受而成為不定業(yè)。

【第10句】:修行人既能知命,又能達觀,才能不怨天、為尤人,達成心理上的泰然和寧穆;同時,必須有十足的勇氣與毅力,才能克服自他的弱點,作向上的轉變。

【第11句】:修行者能夠承藉佛力、福報、功德,亦能免三途苦報。

【第12句】:豐裕的生活并非就是幸福快樂的保障,還需懂得駕馭人生這部列車,才能穿越層層的無形之墻,進入快樂的園地。

【第13句】:只有佛教中的般若智慧才能徹底解決人生面臨的種種問題,使人們得到人生真正的快樂。

【第14句】:世間萬物都是由具體的因素和條件組成,若離開了許多的因素和條件,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存在。

【第15句】:萬物由因緣和合而生起,故稱緣起;緣起必然是無自性,無自性即是性空。

【第16句】:凡夫迷于緣起性空,佛菩薩具有般若智慧故能了達,般若人生就是緣起性空的人生。

【第17句】:我們生活中應能經(jīng)常與空相應,了知緣起必然是空性的,而因為是空性,所以才能隨緣而起。

【第18句】:通過緣起,對于好的你必須珍惜它,把握它;對于不好的也不必垂頭喪氣,只要添加善緣,不好的就能改善。

【第19句】:緣起性空的般若人生觀不是悲觀的,也不是盲目樂觀的,而是發(fā)自智慧、符合實際的現(xiàn)實人生觀。

【第20句】:緣起的人生就是無我的人生,這就要求每個人都具有同體大悲的心,能從無我的慧光中涌現(xiàn)出真愛。

佛經(jīng)禪語

多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么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后,那樣是你的。

人家怕你,并不是種福,人家欺你,并不是種辱。

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不要刻意去曲解別人的善意,你應當往好的地方想。

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當然的。

我的財富并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吃了就定要拉,人定要學會隨緣放下,否則就會便秘。

常以為別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別人注意你的人,會生活的比較煩惱。

我能為你煮東西,但我不能為你吃東西。各人吃飯是各人飽,各人生si是個人了。

看輕別人很容易,要擺平自己卻很困難。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別人的扭曲與是非。

世界上沒有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個永遠被贊嘆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個不被批評的。

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憎恨別人對自己是種很大的損失。

每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種懲罰。

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情執(zhí)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zhí),你才能得到自在。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茍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后悔。

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世間的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的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布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種布施。

內(nèi)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位官端正的人。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種無形的布施。

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個人。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擁有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切。

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于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nèi)心,你放不下。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今日的執(zhí)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zhí)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定會后悔的地方上。

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內(nèi)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逆境是成長必經(jīng)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樣,如此準確般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說句謊話,要編造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當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fā)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愚癡的人,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別人永遠對,我永遠錯,這樣子比較沒煩惱。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只要面對現(xiàn)實,你才能超越現(xiàn)實。

良心是每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切唯心造。

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么?我們活著為了什么?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zhí),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勇于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diào)整自己的缺點。

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學佛不是對si亡的種寄托,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當你手中抓住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si執(zhí)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如果你自己明明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來,才會進步。就是明明是你對,你也要向他人求懺悔,那就是修行了。

心經(jīng)系列:成觀法師

《心經(jīng)》的這個“心”字特別重要。唐代禪德曾經(jīng)說過:“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正是根據(jù)此理談成佛易入反掌的,現(xiàn)在不少學佛人,“學佛易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如云煙,”學佛是越學越遠,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學佛不向心內(nèi)求,始終執(zhí)著心外有法所致。故我佛世尊藏言:“心外無法”、“回頭時岸”。

觀自在菩薩的“自在”,具體而言,就是指這十種“自在”之義:譬如說:受生自在,他要生在那里就生在那里;要生在那一國就生在那一國;要什么時候出生就什么時候出生。你說你已“自在”了,有沒有辦法如此?生死自在、乃至以神力自在所現(xiàn)的化身自在——要化一個就化一個;要化二個就化二個;要化一百萬個就化一百萬個;要化到那里就化到那里;來去自如。有沒有辦法如此?這比神足通的法力還更高得太多——簡言之,這十種自在是十地及等覺、妙覺的境界。所以,自今起不要再隨便講:“我現(xiàn)在覺得好自在”也不要隨便說某人(不論他是法師或居士)已經(jīng)“生死自在”了。

再者,“觀自在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差別在于:“觀自在”是所謂的“自受用身”,而“觀世音菩薩”則是“他受用身”,亦即是應化身。觀世音是“尋聲救苦”之義,亦即是“觀世界的音聲而去度脫眾生”之義。譬如,《法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如果有人在苦難之中稱念觀世音菩薩之名,他一定會去救你,當然你必須以至誠心稱念圣名,而不能有一點點疑心。我有一個朋友,很喜歡游泳,他在十幾歲時,有一次到新店溪游泳,忽然被漩渦卷到水中去,他很努力想要游出漩渦,可是根本辦不到,只覺身體一直在往下沉,他想:“這下子死定了!”接著,就在幾秒鐘之內(nèi),他很快地把他短短的一生中重要的事,幾乎全都回憶過一次——這時不知為什么、他忽然想到他祖母常叫他念觀世音菩薩這件事,于是他就這樣想:既然我現(xiàn)在就要死了,不如念念觀世音菩薩,死后到觀世音菩薩那里去,也好;接著就不省人事了。過一陣子,醒來的時候,發(fā)覺自己并沒有死,躺在河邊沙灘上,他一回想,便覺得:“觀世音菩薩來救了我!”這就是“尋聲救苦”。觀世音菩薩會化三十二種應身(應化身),這是菩薩的“他受用身”(他人可以受用之變化身)。而“觀自在”則是“自受用身”,亦即菩薩以智慧觀察、照了世間一切法相,而得自在,這是他自己本身得到自在,只有他自己能受用,他人無法分享,故“觀自在”是菩薩的“自受用法身”。譬如你若得禪定,你在禪定中所得到的法樂,只有你自己能受用,他人絕對受用不到,所以是你“自受用”:以上是講“觀自在菩薩”之義。至于“觀世音菩薩”則是觀世間的音聲而去救苦,因此“觀世音菩薩”即是此菩薩的“他受用身”;亦即,受用的人是誰呢?受用的人是其它眾生,不是觀世音菩薩本身!我們換成另一種名詞你就能比較了解:“觀自在菩薩”可說是此菩薩的“法身”(“法身菩薩”自受法樂),而“觀世音菩薩”則是此菩薩的“應化身”(“應化身菩薩”為應于眾生之心、愿、機、緣而化現(xiàn),令眾生離苦得樂),又如:釋迦牟尼佛是佛之“應化身”,而他的法身叫做“毘盧遮那佛”(又譯作“大日如來”);因此“毘盧遮那佛”是此佛之“自受用身”,而“釋迦牟尼佛”則是此佛之“他受用身”,亦即是應化身,(“應身”與“化身”或“應化身”意義皆同,即“應眾生之所求而化現(xiàn)之身”)。化身佛所講的法為:四圣諦、八正道、六波羅蜜、十二因緣……等等這些法,令我們受用,所以他是應我們眾生的因緣、根機而來的,故叫“應化身”。而法身佛所講的法,則是佛所自行的境界,皆是無上之法,顯教中如《楞伽經(jīng)》,密教中如《大日經(jīng)》、《金剛頂經(jīng)》等,皆是佛所自住之境界。再則,觀世音菩薩,古代還有一種譯法叫做“光世音菩薩”,也是一樣的意思。“光”是以智眼之光明照了之義。

再者,“觀世音”是“觀世間之音聲”,為什么“音聲”是用“觀”的,而不是用“聞”的?因為【第1句】:菩薩已達六根圓通,已能六根互用;【第2句】:用耳聞聲,乃是凡夫之六識境界。又,六塵之中,觀世音為何選擇聲塵來修?為何不選色、或香、味等?【第1句】:音聲功德最大,障礙最小,詳如《俱舍論》中及《楞嚴經(jīng)》中說。【第2句】:音聲最接近于意義,也最能表達意義——故音聲是傳達訊息最重要的工具。【第3句】:音樂為音聲之藝術,是一切藝術中最抽象的形式,卻最能感動人心。故音聲對凡夫而言,無所不在:生活、求知、傳達、智慧、感情、育、樂等,都要靠音聲,所以菩薩以音聲修法,以音聲度眾生,具有無量方便。

“觀自在菩薩”的“菩薩”二字是什么意思呢?菩薩的原文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菩提”是“覺”或“覺悟”之義,“薩埵”的意思是“有情”,合起來就是“覺有情”,這有三個意義:【第1句】:正在求覺的有情,【第2句】:已經(jīng)覺了的有情,【第3句】:能令他人覺悟的有情,都叫做“菩提薩埵”。這以英文來講,就是:第一種等于是“進行式”的.(現(xiàn)在分詞enlightening)——“正在求覺”的有情;第二種是“完成式”的(過去分詞enlightened)——“已經(jīng)覺悟”的有情(覺悟有程度之別,在此并非指完全開悟的“大徹大悟”);第三種的“覺”則是“及物動詞”(不定詞to enlighten)——“令人覺悟”。這三種意義合起來,簡單一句話,就是一般所說的“上求下化”的人;上求菩提,下化眾生,這樣的人叫做“覺有情”,即是“菩提薩埵”。中國人很會省略,把“提”跟“埵”兩字省略掉,便成“菩薩”,這就是中國版的“菩提薩埵”,但是這個“漢化”后的名詞,印度人是一定聽不懂的。“菩薩”古代還有翻譯成“大道心有情”的,因為他是已經(jīng)發(fā)了廣大的道心、大菩提心的有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即修行,這里特指心行,在內(nèi)心里修行,也就是作禪觀。因為坐禪、打坐時是用心在觀,所以叫“心行”。“深”,是很深入之義。菩薩很深入的修行,所以叫做“行深”,而不是很膚淺、表面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頓悟:“正當他在很深的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就在那一剎那,當下他即照見了五蘊皆空——就頓時悟了五蘊皆空之義。”在此,最重要的是那“深”字,而“時”字也是很重要的,就是“當下”之義。“照見”,是怎么照的呢?是用智眼照的。智眼就好像一把手電筒,你若在一個暗室里面,拿著手電筒一照,整個室內(nèi)便都可看得一清二楚;或者好有一比,你若拿手電筒到防空洞里面一照,那防空洞里就都看得清清楚楚了。防空洞里面都是很潮濕,本來還有許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如老鼠、蟑螂、蝙蝠、蟋蟀、螞蟻、娛蚣等,你這么一照,那些動物、昆蟲都會跑掉;你以這樣的譬喻去觀想,便略知“照見”的意義:那“防空洞”比如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因無“智慧之日”照射,所以長年(累劫)黑暗、陰濕、臟亂;這黑暗、陰濕、臟亂比如我們長時不了自心、糊里糊涂、無明覆蓋、心地不凈、惡念垢穢充斥,里面因此藏匿、長養(yǎng)了種種煩惱垢穢,有如防空洞藏匿了老鼠、蟑螂、娛蚣等,這些老鼠、蟑螂等,就比如我們心中的煩惱,他們只有在陰暗無明的地方才能藏身,才能滋長。一旦有一天,行者得了慧眼,而以慧眼的智慧之光一照,這些煩惱垢穢便會無所遁形,頓時走避,剎時間消逝無蹤,因為煩惱怕見光——智慧之光,這就是所謂上智利根大菩薩的“頓斷煩惱”。

照見“五蘊”,什么是“五蘊”呢?“五蘊”換言之就是“身心”,“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 “蘊”是蘊集、積集(集合)之義;我們眾生把此身看作“一個”東西,且覺得這個東西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在《金剛經(jīng)》里面稱為“一合相”,就是“一大集合、不可分割”之義。然而佛以智眼照了,觀此身并非不可分的一個整體,而是可以分析的,最簡單的分法,即是分成“身”與“心”二者。身心再細分,就是“五蘊”,也就是色受想行識。此中所說的“色”就是“身”,其它四蘊就是“心”。身心或五蘊合在一起就是“我”,或“我相”(我的相狀、相貌)。上一次我回來美國的時候,在飛機上,碰到一位淡江大學的講師,坐在我旁邊,他放棄了已當了五年多的大學教職,要來美國留學。他跟我聊了起來,他說:“我覺得我們?nèi)俗钪匾模褪且隙ㄗ晕摇!边@是很流行、“很有思想”的一種說法。我說:“好啊!那你怎么界定‘自我’呢?”所以,我們一般眾生都是這樣子:迷迷糊糊、模模糊糊、甚至對于我們最親切的“我”字,也只有一個很模糊的印象或概念,然而一般只要提到“自我”這個詞,都會覺得好莊嚴、好神圣,若說“肯定自我”,則更有如“大章程”一樣,凜然不可侵犯。不過你若問:“什么是自‘我’?”他卻又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了!那時我就問那位講師說:“你所說的‘我’是指‘身’呢?還是指‘心’呢?還是“身心”兩者合在一起呢?若指‘身’的話,身——念念都在變,無常啊!若是指‘心’而言,而心更是無常迅速,剎那不住,在這兩者中間,你實在找不到一個實體。你所說的‘我’,若是指身與心合在一起而言;既然身與心分別都是無常迅速的,則兩個無常念念變遷的東西合在一起,還是無常——不會‘無常’加‘無常’等于有常。須是‘有常’,才有實體可得,既是念念無常,便無實體可得。所以,在身、或心,或身心合在一起,這三者中遍求,實無一個實體可得,亦無一個‘我’可得,因為都念念不住的緣故。”——關于這點,等一下再詳細講,因為這跟“五蘊皆空”有關系——事實上,那時我是用另一種語言在跟他講“五蘊皆空”之義,雖然他并沒有能夠聽得出來,不過也結了一個法緣。

關于“一合相”,在此再作一個譬喻:在美國差不多每個人都開車,但并非每個人都對車子很有研究,至少對我來講,那就只是一輛車:引擎蓋打開來,都是機器,我也搞不清那一個機件是干什么的;那一部份壞了,我也弄不清楚,反正車就是車——“車”對我來講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是“不可分割”的,里面的詳細區(qū)分,我實在不清楚,我只有一個模糊的、抽象的總概念:“車”。然而,車對于一個修車匠(Technician)來講,便不是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很“具體”的東西,并且是很確實的,甚至好像是個活的、有生命的東西一樣。對他而言,車子的那一個部份是做什么用的,都清清楚楚,因此他將引擎蓋打開來,那一個是引擎,那一個是分電盤,那一個是發(fā)電機……都一目了然;若有一個部位聲音不對,他一聽就知道是哪里出了問題。但是,對一般人來講,大概都沒什么差別。至于我們對于自己此身這部“大機器”——這一輛“肉車”——也是一樣,我們也是模模糊糊的,搞不清楚它各部位在那里,究竟如何運作——惟有以佛慧來觀察,方能對此身心有深入的了解。以佛慧觀察,知此身并非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不但如此,而且還可以清清楚楚地分別、了知身心二者之差別與關連,甚至于知道,以作用來看,此“心”又可分析成“受、想、行、識”四大部分,再進一步則可分為“八識”,乃至分成“五位百法”中所陳述的八種心王、五十一種心所法、及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等。因此凡夫所謂的“我”字,實在可以分成“色”(身)、“心”二法,亦即是物質與精神兩大“集合”,再詳細則可分成五大集合(五蘊);身就是“色蘊”,色蘊又可分為四大及六根;心則可以分成“受、想、行、識”四蘊等,如上所說。為什么把“心”分成四蘊呢?因為心的作用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這四種;事實上,心的“本體”是“識蘊”,“受、想、行”三蘊是心的“用”(作用),而且進而言之,心的各種作用里面,對我們凡夫來講,最親切最親切的莫過于“受”(感受):因為有“受”,所以才有苦、有樂;如果沒有受,就沒有苦樂可言;若能達到?jīng)]有苦樂的話,就得到解脫了——也不用解脫了。因為既然沒有苦樂,解脫什么?所以在一切心行(心的作用)中,“受”最重要。我們眾生這樣一輩子苦苦追求,為的是什么呢?就是為了所謂“追求快樂”,一般小老百姓追求快樂,甚至美國憲法也制定“人人皆有追求快樂的自由”;乃至希臘史多噶派(Stoic)的哲學家亦云:“快樂是最大的善”;甚至在佛法中,所謂的“離苦得樂”,還是講追求快樂,不過佛所說的“快樂”,與世間凡夫及外道所說的“快樂”,名雖同、而義不同;佛所說的快樂是指“涅盤樂”與“菩提樂”,而非吃飯樂、睡覺樂、玩耍樂等等會無常變壞的樂。因為有“受”(Perception)的關系,所以就有種種感受。“受”可分作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故佛法是很微妙、精細的,也是最繁復的,你要多繁復就有多繁復,繁復到把你層層套住,令你跑不掉。“苦受”是什么呢?違逆于情的叫做苦受,某種感受若違背你的心意,就會起一種“苦受”;順于你的欲意的,我們就稱為樂(樂受):還有一種中性的(Neutral)受,是不苦不樂受,又翻成“舍受”,就是有一種感受,并不是苦、也不是樂,謂之“不苦不樂受”。凡夫人為了得到種種“受”(為我所“消受”),所以有種種追求,而此“受”是怎么來的呢?“受”是由“想”而來的——經(jīng)云:“一切‘受’皆由‘想’生”: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下,你若起“苦想”,就會得到苦受;若起“樂想”,就會得到樂受,所以,“一切受皆由想生”,故“受”是由“想”中來的。譬如:一幅畫,我看了,我想:“嗯!這畫看起來令人覺得很愉快”,若生這種“樂想”,我就會有“樂的感受”,故是由此“樂想”而得“樂受”。又有一種情境,我覺得很苦,譬如:以前我喜歡音樂,乃至于也喜歡某些Rock and Roll(搖滾樂)(有一些,不是全部的)——以前當我聽到那些音樂的時候,就會起一種“樂想”,覺得很快樂,可是我現(xiàn)在如果聽到Rock and Roll的話,只覺得很吵而已,而起一種“苦想”,苦想就會生出一種苦受:同樣是Rock and Roll,我可以生“苦想”,從而生出苦受;也可以生“樂想”,因而生樂受——對于同一件事,而有如是差別的感受,可見“受”是由“想”而來。甚至不只是Rock and Roll而已,幾乎所有的音樂我以前都很喜歡,以前因為喜歡,所以就生種種歡喜之想,生種種“樂想”,因而就得到種種樂受;有時候,我也會聽到音樂時不理它,因此那音樂對我來講,就沒有什么苦樂可言,所以就生“不苦不樂受”。其次,即使你再怎么喜歡音樂,如果你在靜坐的時候,隔壁彈鋼琴,彈得很大聲,那時,那琴聲對你而言,也會變成一種苦!所以一切受皆由想生,而“想”又是怎么生的?一切“想”皆由“行”生。

信息流廣告 競價托管 招生通 周易 易經(jīng) 代理招生 二手車 網(wǎng)絡推廣 自學教程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河北信息網(wǎng) 石家莊人才網(wǎng) 買車咨詢 河北人才網(wǎng)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河北生活網(wǎng) 好書推薦 工作計劃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石家莊網(wǎng)絡推廣 石家莊招聘 石家莊網(wǎng)絡營銷 培訓網(wǎng) 好做題 游戲攻略 考研真題 代理招生 心理咨詢 游戲攻略 興趣愛好 網(wǎng)絡知識 品牌營銷 商標交易 游戲攻略 短視頻代運營 張家口人才網(wǎng) 秦皇島人才網(wǎng) PS修圖 寶寶起名 零基礎學習電腦 電商設計 職業(yè)培訓 免費發(fā)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語料庫 范文網(wǎng) 工作總結 二手車估價 短視頻剪輯 情侶網(wǎng)名 愛采購代運營 保定招聘 情感文案 吊車 古詩詞 邯鄲人才網(wǎng) 鐵皮房 衡水人才網(wǎng) 石家莊點痣 微信運營 養(yǎng)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fā)型 搜搜作文 石家莊人才網(wǎng) 銅雕 關鍵詞優(yōu)化 圍棋 chatGPT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yè)服務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nèi)版 chatGPT官網(wǎng) 勵志名言 兒童文學 河北代理記賬公司 狗狗百科 教育培訓 游戲推薦 抖音代運營 朋友圈文案 男士發(fā)型 培訓招生 文玩 大可如意 保定人才網(wǎng) 滄州人才網(wǎng) 黃金回收 承德人才網(wǎng) 石家莊人才網(wǎng) 模型機 高度酒 沐盛有禮 公司注冊 十畝地 造紙術 唐山人才網(wǎng) 沐盛傳媒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re在线视频精品 | 毛片免费高清 | 欧美精品日韩精品 | 九九九九国产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黄色av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 水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潮高 | 91亚洲网 | 成人久久精品 | 午夜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软件 | 韩国精品久久久 | 国产一级成人 |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免费色网址 | 久久久ww| 99re在线观看 |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 | 人成在线| 激情综合区 | 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黄色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国产免费一区 | 欧美日韩第一页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黄色毛片小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自拍 |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日韩欧美一级 |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99国产精品粉嫩初高生在线播放 | 日在线视频 | 成人影视免费 | 玖玖色在线 | 国产精品w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