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學反思與評價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桂花雨》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一
應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十分優美,很難取舍。在第一次對文本進行解讀后,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借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可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后,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本進行細讀后,過于拘泥于文本,覺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本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頭聽著教師很活力得投入著,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教師那么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教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十分清晰的,可是學生的學路是十分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著教師在文本中跳來跳去,而應對文本、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齊?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我的感情強加于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發現,于是我們對教學的順序進行了如下調整:
1、從課題入手,營造閱讀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麗,體會那份搖花的歡樂。
2、品讀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比較母親的話,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可是家鄉的桂花:
那里,出示杭州滿覺隴的桂花,的確是十分美十分香,可是為什么母親還是認為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于是這份歡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
這樣的處理,不僅僅教師的教路十分清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自我的知識水平,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也以一個學習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
其實,這樣的生成過程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我們在仔細解讀文本后,滿心歡喜地想把這種閱讀體驗帶給學生時,卻由于學生的一下子難以到達這種體驗,使教學效果備案阻滯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實踐。可是,與其說是痛苦,不如說是一種教學的磨勵。
《桂花雨》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二
《桂花雨》是部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整節課設計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后緊緊抓住“桂花香、搖花樂、思故鄉”幾個板塊,通過朗讀、想象、感悟,因勢利導,引領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最后拓展閱讀,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課堂教學目的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比較與訓練,使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
教學伊始,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課文,接著揭示課題《桂花雨》,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了解本篇課文中寫了什么景?又寫了什么事?學生馬上就能明白,課文寫景寫的是桂花;寫事寫的是搖桂花。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課文既是寫景,又是寫事,并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正是通過這樣的情景制造,讓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形成良好互動,也把各個教學環節發揮得淋漓盡致。總之,運用舊知引入新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能形成較好的學教氛圍。
品花“香”,得寫“法”,感悟用詞的精妙。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讓學生體驗課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現的八個“香”字。但是課文中的八個“香”每個都有不同的表達方法。讓學生自己找出這些帶“香”字的句子后,指導學生朗讀每個句子,引導學生通過做批注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討論、交流這幾句帶有“香”字的句子獨特的手法。如:“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這句話是運用了夸張的寫法,另外還有比喻、對比等寫作手法。盡管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是,要鼓勵學生不要怕出錯,大膽展示自我,孩子們會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這些句子的獨特之處。接下來是要讓學生劃出寫“香”很妙的詞,并品讀作者用詞的巧妙,特別是對“浸”字的品讀引導到位,使得學生理解透徹,進而對桂花香也感悟到深處。這不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飄入學生心里,而且在“潤物無聲”中學生體會到了獨特的寫作手法和用詞的精妙。教學環節中采用自主、探究法,老師適當地點撥,通過自讀自悟的形式品讀句子,品味詞語,做到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相融合。
通過動作、語言描寫,體會搖花樂,獲得語言“味”。體會“搖花樂”環節的教學,是引領學生閱讀文本,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及動作反復品讀,并且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想象,從而充分體現搖花的“樂”。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時,用動畫的形式再現“桂花飄落”的情景,特別是讓學生扮演兒時的我,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這些詞語,充分體驗桂花雨落下時的心情。“搖花樂”情景的再現,使學生在朗讀賞析后加深了對“桂花雨”的理解。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理解中閱讀。隨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假設就在這棵桂花樹下,會用怎樣的動作、怎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快樂呢?學生結合對文本的理解,展開想象,練習說話。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再現送花情景,感悟濃濃的故鄉“情”。上這節課的主旨是通過感悟課文的景及物進而來體會思鄉情。通過對前面“桂花香”及“搖花樂”兩個環節的感悟,學生已對桂花充滿了深深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教師要抓住文中母親的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讓學生進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學生會深切感受到了小小桂花所蘊含的濃濃的情。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采用讀、思、想、練、演的方法學習,讓學生扮演文中幼時的我和鄰居阿婆,再現當年的“我”為鄰居送桂花的情景。讓學生同桌合作練習表演,然后指名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蘊含的鄉親們那濃濃的鄰里情誼,深化了學生對文中重點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懷念家鄉的感受更加深刻。
教學的最后環節是對作者及其寫作風格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并且摘取作者其他兩部作品中的《家鄉味》、《水是故鄉甜》中的句子進行深情的朗讀,在這樣的朗讀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課的感情基調。
這節課,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想象、交流”等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以情感人,強化內心體驗。雖然文中所體現的生活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但童心是一樣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閱讀和探究,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桂花雨》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三
《桂花雨》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思鄉”。學生在學習了前兩篇文章《古詩詞三首》和《梅花魂》的基礎上,再學習第三篇略讀文章《桂花雨》,難度應該不會很大。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主動性明顯增強,并且敢于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講,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在本節課上,我將課堂充分還給了學生: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讓學生自己默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先獨立思考喜歡的原因,再和小組進行討論,集思廣益,最后進行分享。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用課件幫助學生提升感官感受。由于學生所處環境所致,學生根本就沒有見過桂花,更不要說搖桂花、喝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餅了。那如何才能提升學生的感官感受,調動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興趣?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運用現代多媒體課件的強大功能。在重點講解搖桂花的樂趣的時候,我設計了動畫效果,讓桂花的花瓣紛紛飄落,樹下面的小姑娘和小蝴蝶隨之舞蹈,孩子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效果感到很新鮮,并且立即就身臨其境,覺得自己也站在桂花樹下一樣;在講解桂花的用途,可以泡茶做糕餅的時候,我運了希沃5軟件里的橡皮擦功能,當教師一邊擦拭展示屏,屏幕上一邊出現桂花茶和桂花糕的時候,孩子們別提有多興奮了。這些現代化多媒體功能的運用,實在為我的課程助力了不少。
當然,除以上兩點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之外,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針對文章內容的概括“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桂花的幾件事情?”這個答案不應該給學生硬性規定是四件。畢竟文章中除了“搖桂花”這件事情講的比較具體之前,其他的'都是一帶而過。
其次:在講解品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餅這個環節的時候,我運用了希沃5 軟件的橡皮擦功能。課堂上,這個效果的展示是我來操作的。現在想想,這個操作如果是學生來做的話,應該會更加增強學生的興奮度。
最后:在課堂練習的環節,我應該給學生做些適當的提醒,提醒學生對于自己的家鄉,你可以從景色、人物、事件等多方面來寫。家鄉之所以稱之為家鄉,那一定是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只要寫出來,就是最好的。經過這樣的提示,學生的思路應該會變得更加開闊,下筆應該會更加容易一些。
我一直都認為,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字詞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對文字的感受力和表達力。只有這樣,才可以讓語文服務于學生的生活,也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