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篇一
1、根據動物影子尋找相應的動物,了解一些常見動物的明顯特征。
2、有觀察、發現、比較的興趣,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動物課件ppt。
2、展板,貼有小動物的圖片。
3、塑封的小動物影子圖片。
活動過程
一、分享交流,再現經驗
1、小朋友,你喜歡哪個動物寶寶?為什么呢?
(幼兒發表自己的的想法,如:小貓,追問:你喜歡小貓什么呢?)
2、小結:動物寶寶很可愛,還有很多的本領呢。
二、情景導入,感知特征
1、今天,草地上來了一群小動物,想和寶寶玩“捉迷藏”的游戲。它們是誰呢?
它們躲在哪里?請你仔細找一找,再和好朋友說一說。(幼兒相互交流,自由表達。)
2、提問:你找到了誰?它躲在哪里?(我看到了小兔,在草叢里)追
問:你從哪里看出來是小兔呀?(長耳朵)
我們大聲地把小兔請出來吧!小兔小兔,快出來吧!
我們來學小兔。小兔小兔真可愛,長長耳朵短尾巴,走起路來蹦蹦跳。
3、提問:大象在哪呢?我怎么沒看見?
你們找對了,真的是大象。大象有兩個大耳朵,象扇子;四條腿粗粗的,象柱子;小尾巴,細細短短的,象個小辮子。
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大象大象真可愛,長長鼻子甩一甩,吸足水兒洗個澡。
(小雞嘴巴尖尖的,小鴨嘴巴扁扁的)除了嘴巴,還可以從哪里看出它們是小雞和小鴨呢?
(小雞的腳像樹枝是分開的,小鴨的腳上是連起來的)
小結:我們可以從上往下看,小雞、小鴨的嘴巴、身體和腳長的不一樣。
為什么小鴨的腳趾都連起來呢?(小鴨會游泳,小雞不會)
原來小鴨腳趾連起來,叫蹼,當小鴨在水里游泳時,蹼就像船槳一樣幫助小鴨劃水。
嘰嘰嘰、呷呷呷,小雞小鴨唱著歌來了。
我們也來學一學。小雞小雞真可愛,尖尖嘴,細細腳,唱起歌來嘰嘰嘰。
小鴨小鴨真可愛,扁扁嘴,水里游,走起路來搖啊搖。
小結:剛才,寶寶們看到動物的影子就找到了小動物。
三、配對游戲,遷移經驗
那里有好多的影子,請寶寶們去找一找,看看是哪個小動物的影子,找到了就送到它的身邊。
2、幼兒自由選擇一個小動物進行配對游戲,教師巡視觀察。
你找到了誰的影子,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根據游戲中出現的問題,集體解決或驗證。
學一學小動物的各種動作,看看它們的影子是不是也會變。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篇二
1、進一步認識貓的外形特征,并了解貓的生活習性。
2、喜歡說兒歌, 理解兒歌內容。
3、愿意復述和表演兒歌的內容。
活動準備
1、不同款式的貓糧。
2、有關貓的圖書或影片。
3、有貓叫聲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請家中養了貓的幼兒介紹貓的生活習性
1、貓吃什么食物?(教師可向幼兒出示貓糧。)
2、它最喜歡做什么?
3、它怎樣去廁所?
4、它怎樣清潔身體?
5、你和家人會怎樣照顧它?
6、它生病時怎么辦?
二、與幼兒一起欣賞有關貓的圖書或影
1、引導幼兒觀察貓的動作及外形特征。
2、強調貓腳有肉墊,因此在跳動時不會發出聲音。
三、播放有貓叫聲的音樂
讓幼兒想象自己是一只小貓,模仿貓叫、洗臉和清潔身體等動作。
四、學《小花貓洗澡》兒歌
小花貓洗澡小花貓,愛干凈,洗洗臉,洗洗腳,
不用水,真方便,洗干凈,去睡覺。
五、請幼兒想象自己是小花貓,邊做動作邊說兒歌。
活動評價
能說出貓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生活習性。
能模仿貓的叫聲和形態。
能說兒歌《小花貓洗澡》。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篇三
1、讓幼兒了解生活中哪里有泡泡,引起幼兒探究興趣。
2、通過游戲活動,了解泡泡的特征。
1、用紙杯裝肥皂水若干,吸管(精細不一),有圖案的盆。
2、前經驗準備:在平時洗手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搓洗肥皂時發生現象。
一、提問引出主題——剛才你在洗手時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二、區分可吹出泡泡的肥皂水。
2、請幼兒介紹自己區分方法(可吹泡泡、可攪拌出泡泡是肥皂水)。
3、認識泡泡,通過觀察讓幼兒了解泡泡形狀、大小、顏色。
三、吹泡泡
1、提供粗細不一致的管吹泡泡(可吹出大小不同的泡泡)。
2、提供若干盆(盆底有圖案)(可知道泡泡是透明、無色的)
1、選擇有陽光地方觀察泡泡,看泡泡顏色(解決問題:為什么泡泡有時會有顏色?)
2、教師用各類型小管吹泡泡(如:2個管合在一起,4個管放在一起,吹泡泡引起幼兒再次探索興趣)。
1、有廢物利用的意識,對回收垃圾、給垃圾分類有興趣。
2、養成回收垃圾的習慣,增強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
3、知道垃圾可以回收變成新的物品,垃圾是有用的,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
1、認知準備:幼兒對生活中的垃圾有一定的認識,看見過垃圾場、垃圾堆。
2、材料準備:
(1)垃圾場圖片,玻璃從回收到再生的圖片一套,幾個大籃子。
(2)每個幼兒從家里帶來報紙、易拉罐、紙盒子、玻璃瓶等廢舊物品(裝在大籃子里)。
一、提問,引出話題。
師:什么是垃圾?(不要的東西、沒有用的東西就是垃圾。)
二、觀察垃圾場圖片,了解垃圾的去向,知道垃圾多了的壞處。
1、了解垃圾的處理方法以及給人們帶來的害處。
掩埋法:占空地,污染地下水,容易滋生老鼠、蒼蠅、病菌;焚燒法:容易產生煙塵污染;積肥法:農業生產幾乎都不用積肥了。
2、啟發幼兒討論:有什么辦法可以減少垃圾?
三、引導幼兒為垃圾分類。
1、出示幼兒帶來的各種廢舊物品,請幼兒動腦筋想一想:這些垃圾真的就沒有用了嗎?
(1)觀察“玻璃瓶從回收到再生”的圖片,悅一說廢舊玻璃瓶是如何變成嶄新的玻璃制品的。
(2)討論:廢紙怎樣變成新紙?舊的易拉罐怎樣變成新的易拉罐?
小結:垃圾并不是非丟不可,很多垃圾還是可以再利用的。有工人叔叔專門把廢舊物品收回去,重新制成新的物品。
2、引導幼兒給垃圾分類。
師:為了方便回收,我們應當把垃圾分類整理。看一看,哪些廢品可以分為一類呢?允許幼兒互相討論,可提示幼兒,把質地相同的東西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并探索用圖案標志來標明種類。
一般來說,垃圾中可以回收的物品可分為四類:
(1)金屬:如鐵罐、鋁罐、錫等,回收后送往工廠,可以再冶煉成各種金屬制品。
(2)紙張:利用舊紙做原料,制成再生紙。
(3)玻璃: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罐,經過清洗、消毒后可以再重復使用或重新加工制成新的玻璃制品。
(4)其它
3、提出要求。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篇四
1、認識洋花蘿卜,知道其主要特征和對人身體的好處。
2、通過觀察、交流、品嘗了解洋花蘿卜的特點。
3、愿意講述把自己的觀察發現,喜愛洋花蘿卜。
活動準備
1、幻燈片-蘿卜
2、洋花蘿卜、記錄紙、刀 ,兔媽媽的標志牌
3、洋花蘿卜人后一個洗凈切好的生洋花蘿卜,糖、醋、小盤子、調羹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認識洋花蘿卜。
1、今天,兔媽媽給小朋友帶來一件小禮物,看看,這是什么呀?(小蘿卜)
2、它其實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洋花蘿卜。
3、你們和它打個招呼吧!
二、觀察洋花蘿卜,感知蘿卜的外形特征。
1、教師:請你們想看看洋花蘿卜到底長得是什么樣子嗎?
每個小朋友可以拿一個,可以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哦!
(幼兒觀察,發現)
2、誰來告訴我,你看到的洋花蘿卜是什么樣子的?
(顏色,形狀,味道)
(1)形狀:圓圓的 扁扁的 顏色: 紅色的
(2)摸摸它們的皮有什么感覺?(滑滑的)
(3)咦!洋花蘿卜上面是什么呀?(葉子)
(4)誰能告訴我,洋花蘿卜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
(綠綠的)
追問:葉子什么形狀?只有一片葉子嗎?引導:長長的,有很多。
3、洋花蘿卜下面的這是什么?(根)
教師:洋花蘿卜的根長得是什么樣子的?(細細的,長長的,上面有很多小的毛毛)
其實,這些根上的毛毛就是根須呢!
4、教師小結洋花蘿卜的外部特點。
的葉子,還有一條像小尾巴似的細細的根呢!!
三 、觀察探究洋花蘿卜肉的特點。
1、誰知道洋花蘿卜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個別幼兒講述)
2、幼兒猜測
教師:你們猜一猜,蘿卜里面的肉到底是什么顏色的?
3、教師出示記錄表,記錄幼兒的猜測。(根據幼兒的回答涂色)
洋花蘿卜圖片
4、教師小結:原來我們看到的這紅紅的是洋花蘿卜的皮,切開洋花蘿卜我們能看到白白的肉。
四、品嘗蘿卜
1、幼兒品嘗生洋花蘿卜,講述自己品嘗中的發現?
(1)你們誰吃過洋花蘿卜呀?是什么味道的呢?(請個別幼兒講述)
(2)洋花蘿卜吃起來到底是什么味道的呢?
兔媽媽請你們嘗一嘗,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大家
(3)幼兒品嘗
(4)誰來告訴我,洋花蘿卜到底是什么味道的?
(脆脆的,有些辣,有水分,有點甜)
(5)你們吃過洋花蘿卜做的菜嗎?
2、幼兒品嘗糖醋洋花蘿卜,講述自己品嘗中的發現
你們嘗一嘗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2)幼兒品嘗
(3)涼拌糖醋楊花蘿卜好吃嗎?是什么味道的?
五、介紹洋花蘿卜的營養及對人身體的好處。
教師:其實楊花蘿卜最喜歡春天,這個季節它生長的最快,味道最好!!
洋花蘿卜有很多的吃法,可以做湯,涼拌,紅燒,都可以呢!我們也可以讓爸爸媽媽
做一些洋花蘿卜的菜,看看吃起來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哦!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篇五
1、能用自己的方法給樹葉分類。
2、能大膽地進行實踐活動,并能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1、各種各樣樹葉數份。
2、每人兩個簍子。
3、集體記錄表一張。
1、這是什么?
2、這兩片樹葉什么地方一樣,什么地方不一樣?
要求:1、想一想怎么分?
2、分好的樹葉放在簍子里。
1、教師幫助幼兒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分類方法,請大家
猜測可能的分類標準,并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猜測。
2、教師對幼兒的分類方法進行記錄。
1、區別枯葉和綠葉,發現綠葉中有水。
2、初步嘗試用簡單線條或圓圈記錄的方法。
3、培養幼兒觀察、比較的能力。
1、枯葉、綠葉數份
2、積木、白紙等操作材料。
3、記錄表、記錄筆等。
1、這是什么?
2、他們有什么不一樣?(
學習
詞:枯葉、綠葉)
3、猜一猜,葉子里面有什么?有沒有水?
(1)、介紹記錄表,教師交待如何記錄。
(2)、幼兒把自己的猜測記錄下來。
1、教師介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2、幼兒實驗操作并進行記錄
1、你發現了什么?
2、為什么綠葉里有水,枯葉里沒有水?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篇六
1.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
2.在同伴面前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實驗與發現。
1.經驗準備:帶幼兒到戶外吹泡泡,引導幼兒觀察泡泡的形狀。
2.物質準備:泡泡水、瓶子、用鐵線拗成的三角形吹泡泡工具。
一、出示泡泡水及圓形吹泡泡工具,引發幼兒興趣。
(一)教師吹泡泡喚起幼兒的回憶。
(二)師:圓形吹泡泡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
二、出示三角形的吹泡泡工具,引導幼兒大膽猜想。
(一)引導幼兒觀察,說說它的形狀。
(二)幼兒猜想:"你們猜猜用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嗎?吹出的泡泡會是什么樣的?"
三、自由探索,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
(一)幼兒自由探索,觀察泡泡的形狀。
(二)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猜想記錄表上。
(三)交流分享:
1.你發現了什么?
2.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嗎?
3.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
4.和你原來想的一樣嗎?
(四)教師小結: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也是圓形的。
本活動,我始終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通過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探索空間,充分讓幼兒自主感知,直接操作或得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觀察能力,而教師始終是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參與者、協調者,這個活動組織有序,是和幼兒個性發展,幼兒自然成為活動的探索者,知識的建構者。
你樂,我樂,泡泡樂!在本次科學活動中,不僅激發了孩子們探索的興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篇七
磁鐵
1、 知道不同的磁鐵、同一塊磁鐵的不同部位磁性強弱是不同的。
2、 知道磁極的磁性最強。磁極相互作用,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3、 學生能積極、認真地參與實驗的設計、操作實驗、記錄。
1、出示:各種不同形狀的磁鐵。
問:這是什么?它們有什么性質?
2、歸納:這是磁鐵,磁鐵能吸鐵的性質叫磁性。
(一)、磁鐵磁性強弱
1、設問:這些磁鐵的磁性強弱一樣嗎?讓學生想一想。
怎樣才能知道磁鐵磁性的強弱呢?
2、歸納三個設計方案。
3、實驗演示:
(1)、比較吸起的回形針數,判別一塊磁鐵的磁性強弱。
(2)、比較橡筋伸長的長度,判別一塊磁鐵的磁性強弱。
(3)、比較隔著紙的多少,判別哪一塊磁鐵磁性強。
4、學生操作實驗。
5、教師輔助實驗。
你們知道了什么結果呢?
小結:不同的磁鐵的磁性有強弱。我們可以用簡單的測量方法,比較它們的磁性強弱。
6、設問:一塊磁鐵的不同位置的磁性強弱一樣嗎?有什么辦法分辨嗎?
學生實驗驗證
小結:磁鐵兩端的磁性最強,叫做磁極。
(二)、磁鐵的相互作用
1、提問:我們以前了解到磁鐵能吸鐵,那么兩塊磁鐵相互靠近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歸納:相互吸引或吸不住。
要求:請同學們用一塊磁鐵的磁極去接近另一塊磁鐵的磁極,看看你會有什么
發現?
教師巡視指導。
小結:相同磁極相互靠近,互相吸引;不同磁極靠近,相互排斥。
2、投影:(p28上)你再來試一試在出現的現象下打“ ”。
教師填投影。
3、根據上面的實驗,你得到了什么科學道理?
歸納板書:(學生齊讀)磁鐵不同能夠磁極靠近時互相吸引,磁鐵相同磁極靠近時互相排斥。
(三)、動腦筋
1、出示白色小車。小車內裝有一塊條形磁鐵,有什么包辦法在不打開紙蓋的情況下判斷出
南北極?
歸納:用實驗方法來檢驗。用一塊磁鐵的s極去接觸小車,如果相吸說明是異極,如果相斥
是同級。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方面的知識?指板書。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篇八
1、喜歡和小動物做游戲,增加對小動物的情感。
2、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
3、知道動物的特征,了解動物的習性。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你們喜歡什么小動物?為什么?
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小動物,你們來看看它們是誰?
1、依次展示動物的頭飾,提問"它有什么特征,它喜歡吃什么?"
2、請幼兒模仿小狗的叫聲,教師再模仿小狗的叫聲。
提問:你們猜猜這只小狗怎么了?
3、提問:看來小動物們都餓了,我們來給它們喂食好不好(請四個幼兒上臺當動物,其他的幼兒拿食物,播放《誰餓了》跟著音樂排隊把食物放進合適的動物的"嘴里",給董毫無喂食。)
4、今天老師帶來的動物們都吃飽了,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它們喜歡吃什么?
今天小班的小朋友都給小動物喂食了,小動物們可開心了,它們說謝謝小班的小朋友們,小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本次活動以小班的科學常識為內容,激發孩子的興趣。
1、導入部分,以提問的方式讓幼兒說出自己知道哪些小動物,教師出示課件激發幼兒興趣,讓他們善于觀察,發現問題。讓他們覺得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和進一步探索的愿望。
2、從圖入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小動物找影子是本節課的難點,在這次活動中運用多媒體動畫的演示,形象直觀,化難為易,便于幼兒理解,有效的突出了重點,成功的突破了難點。
3、教學方式豐富多彩。本次活動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創設了多種游戲。如:課件演示、彩色鮮活的圖畫直觀教學,讓幼兒主動探索,尋求答案。
4、在本次活動中,孩子們個個都積極參與,跟老師互動的環節也非常不錯,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不足,有些過程沒有交代清楚,教學環節還有些銜接不自然,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加緊學習。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篇九
1.初步學會用語言表達對不同物體的觸覺感受:軟、硬,光滑、粗糙,冷、熱等。
2.知道用手觸摸是感知物體的一種方法。
3.引導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1.教具:木板、海綿、砂紙等,螞蟻掛飾每名幼兒一個。
2.學具:幼兒人手一個操作小筐(內放木積木、海綿塊、砂紙),熱水、冷水
3.環境布置:請幼兒自帶一件物品,布置活動室--不同質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車、毛絨玩具、鵝卵石等)。
一、以游戲《小螞蟻學本領》引入課題:
教師、幼兒戴頭飾扮螞蟻,在木地板、海綿墊上爬,讓幼兒用手觸摸、按壓,感知并說出這兩種物體的硬、軟。
師:原來,我們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軟的東西,我們的手真能干!當看見一個東西,我們不知道它是硬的還是軟的時,可以用手摸一摸,這是一個好辦法!
二、在觸摸--發現--再觸摸中感知物體特性,并表述出來:
(一)摸一摸:
1、請幼兒聽口令從小筐中拿出硬的東西(木積木),使勁捏捏、按按,(師)你捏得動積木嗎?(生答:捏不動)按捏不動的東西是硬的;同樣拿出軟的東西(海綿),摸一摸,捏一捏,還可以擰幾圈,海綿是柔軟的。
2、幼兒摸摸砂紙,感受正反兩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說出一面扎手,摸起來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雙手分別握住熱、冷水杯,并說出哪杯水熱、哪杯水冷。
4、小結:我們的手不僅能摸出硬的、軟的東西,還能摸出冷的、熱的、粗造的、光滑的東西。
(四)小結:手能摸出硬的、軟的,冷的、熱的、粗糙的、光滑的東西。但是有些東西不能摸:如電源插座、開水、旋轉的電風扇葉等,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三、游戲:《小螞蟻搬東西》
聽口令把小筐中軟的東西和硬的東西分別送到相應的籮筐中。